股票交流网_股票论坛官网_股票交流论坛

股票配资平台是做什么的 药店狂欢十年终崩盘, 2025年一半要凉透

发布日期:2025-03-29 22:56    点击次数:157

股票配资平台是做什么的 药店狂欢十年终崩盘, 2025年一半要凉透

原创 蓝莓商评编辑部股票配资平台是做什么的

在国内医药零售的江湖中,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席卷而来。药店,这个曾经被视为“躺着也能赚钱”的黄金赛道,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政策的铁腕、市场经济的无情洗牌,让无数门店的老板们夜不能寐。业绩下滑如断崖,客流量稀疏得让人怀疑是否还有人记得这些街角的“健康驿站”。关门歇业的景象,已不再是偶闻,而是成了行业里刺眼的常态。这一切,离不开国家政策那只看不见的手。从严监管的风声渐紧,药品集采、处方外流等举措像一把把利刃,削薄了药店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血雨腥风从未停歇,大型连锁虎视眈眈,电商平台步步紧逼,单体药店的生存土壤被挤得几近窒息。流量,这个现代商业的命脉,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抽干,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柜台和老板们眼中的茫然。

1

暴利梦碎,大洗牌的号角已吹响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那条街,短短百米,药店挤得跟超市货架上的薯片一样密密麻麻,抬头一看,7、8个招牌晃得你眼花缭乱。过去几年,这场景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药店开得比便利店还快,仿佛人人都能靠卖药发家致富。然而,2024年的数据却给药店从业者狠狠扇了一巴掌:全国3.9万家药店关门大吉,平均每天107家药店关门。更令人意外的是,天眼查里挂着“药房”名号的企业还有70万家,关掉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然而,同一时期,居然还有4万家新店硬着头皮开张,像极了赌徒在牌桌上明知要输还加码。2025年,药店江湖要变天了。预计,第一季度新开店和关店还能持平,但到了第二季度,关店潮就得压过开店热,药店总数正式迈入负增长时代并保持这个趋势。甚至有机构预测,2025年关店数可能会超过10万家,每天274家药店。机构还放话了,40万家可能是最终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玩家得被踢出局。暴利时代?醒醒吧!这波关店潮波及的不仅是普通小药店,就连连锁巨头们也扛不住。2024年财报一出,上市药店的日子简直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国药一致净利润最多下滑65%,健之佳69%,一心堂82%,而漱玉平民直接从盈利翻车到亏损,最高亏掉2.2亿。连“万店俱乐部”的老大哥们,比如大参林、益丰药房、国药一致,都被迫踩下扩张的刹车。国药一致甚至一天关了3家公司,其中两家直接破产清算,涉及门店近百个。这场大洗牌或许早就埋下伏笔。药店多得比便利店还多,谁都想分块蛋糕,可市场哪有那么多需求?现在暴利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2

药店狂奔十年,从黄金时代到内卷泥潭

回想十多年前的街头,小药店如春风吹过的野草,遍地开花。那是个开店就能赚的年代:医保定点资质让线下刷卡买药成了现金流保障,高毛利保健品和非处方药随便卖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连夫妻店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老百姓大药房创始人谢子龙曾直言:“2015年以前,尤其是2010年那几年,整个行业没有不赚钱的药店。”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零售药房总数约44.81万家,与业内公认的供需平衡点40万家基本持平。那时的药店生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躺赢”样本。

然而,黄金时代的光环没能持久。接下来的十年,药店数量像脱了缰的野马疯狂扩张,尤其是连锁巨头们掀起规模化浪潮。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从2015年到2023年,全国新增药店约25万家,总数逼近70万家,年均增长率超过5%。

特别是2019年后,扩张速度陡然加速,叠加疫情期间全民囤药潮,行业营收一度暴涨。以四大上市药房巨头(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参林)为例,2022年财报显示,营收合计超700亿元,门店总数突破3.5万家,部分企业利润同比翻倍。喊着“万店计划”的玩家们,到2023年基本都兑现了承诺,资本和老板们赚得盆满钵满。

但狂欢背后,危机早已埋下伏笔。市场饱和的警钟越敲越响:过去一家药店能覆盖3000-4000人,如今服务人群缩水至2500人左右,客流量被摊薄得像杯兑了水的咖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4.8%,而药店数量增速远超居民消费能力,供需失衡暴露无遗。更麻烦的是需求透支,疫情期间囤下的抗生素、感冒药至今堆在老百姓家里没消化完。

药企库存高企,据行业报告,2023年医药批发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已从疫情前的45天升至60天以上,药店销售端的压力可想而知。

线下药店还在为抢客互相砍价时,线上平台却直接端了老窝。互联网医院联合电商,处方药实现“小时达”,价格比实体店低20%-30%,医保线上支付开通后更是雪上加霜。

国家医保局统计,2023年全国线上医保购药结算金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线下药店的命门被精准击中,毛利率从2015年的平均35%下滑至2023年的25%左右。

有的药店试着转型电商,却发现流量成本高企,利润大头都被平台拿走。以京东健康为例,2023年医药电商收入超500亿元,而线下药店线上化尝试的收益却普遍不及预期。

内卷之下,药店们开始另谋出路。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约15%的药店尝试多元化经营:卖化妆品、保健品,甚至彩票;更有约5%的门店升级为小型诊所,打通医药到医疗的服务链。

比如,益丰药房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药店+诊所”模式,2023年诊所业务收入占比已达8%。但这些转型能走多远,仍是未知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未来三年,药店总数或将趋于稳定,甚至因市场出清减少至60万家左右。

这场药店狂飙的十年,像极了地产行业的缩影:过度扩张、杠杆高企,一旦需求跟不上,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线下药店若想突围,单靠卖药已行不通,未来出路或许在于从零售终端转型为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诊疗、慢病管理等增值服务。否则,这场内卷的残酷戏码,只会让更多玩家黯然离场。

3

暴利与监管的生死较量

一场围绕医保资金的暗战正愈演愈烈,而药店们正站在暴利与灭顶之灾的悬崖边缘。先从数据说起。根据国家医保局2024年发布的《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已超过40万家,年度结算金额逼近千亿级别。这块蛋糕太大,诱惑也太强,结果就是有人忍不住把手伸向了不该碰的地方。去年,黑龙江一场突袭式的飞行检查撕开了这层遮羞布。一名“患者”两年内在一家药店刷走114万元,买了160盒单价7140元的特药。更夸张的是,这种明显超量的采购居然连正规处方都不需要,药店直接手写单据,一次开出三个月用量。深挖下去,4家药店串联操作,上万张“处方”浮出水面,涉案金额轻松破亿。这不是孤例,而是行业潜规则的缩影。连锁药房巨头一心堂也曾被国家医保局约谈,旗下门店被曝出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甚至为被暂停资格的门店“代刷”等乱象,直接导致医保基金流失。这场乱局的核心矛盾,在于药店对医保的爱恨交织。拿到定点资格,意味着能搭上医保客流的快车。2023年统计显示,全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中,零售药店消费占比高达35%。但代价是什么?集采政策下,常用药利润被压到地板,药店几乎成了“公益搬运工”。不走医保路子呢?定价自由度高了,却得面对失去主流市场的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线下药品价格透明化程度已提升至87%,靠信息差暴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于是,药店圈子里出现了两派:一边是削尖脑袋挤进医保的“合规派”,一边是主动退保另寻出路的“自由派”。可不管哪条路,监管的阴影都如影随形。政策风向正在收紧。2025年初,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基调,多地直接暂停了定点药店新增审批。据《中国医疗保障》杂志统计,截至3月,全国已有超过15个省市出台类似措施股票配资平台是做什么的,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至将准入门槛抬高到“年销售额500万+无违规记录”的硬指标。这摆明了要给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来一次大清洗。那些靠套保混日子的小店,注定熬不过这场寒冬。就连连锁巨头,也得重新审视自己的合规底线。医保这场大戏本质上是药店行业的照妖镜。监管越严,短期内利润越薄,但长期看,市场会向效率更高、合规更强的玩家倾斜。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前十大连锁药房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22%攀升至31%,洗牌效应初显。未来,能在这场博弈中笑到最后的,要么是靠规模和数字化突围的巨头,要么是找到精准定位的细分赢家。至于那些还想靠套取医保资金翻身的,奉劝一句:别忘了,国家医保局2024年追回违规资金高达258亿元,飞行检查的无人机已经起飞,躲是躲不下的。这盘棋,才刚下到中局。



 




Powered by 股票交流网_股票论坛官网_股票交流论坛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