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里的杠杆 抛弃交互设计准则,产品经理还能怎么做?
在产品设计领域股票里的杠杆,交互设计准则一直是确保用户体验的基础。然而,当这些准则变得过于生硬和刻板时,它们可能会限制产品的创新性和情感化表达。本文将探讨在遵循交互设计准则的同时,产品经理如何通过构建“临场感”和“产品叙事”来提升用户体验。
一、交互设计那些生硬的准则
大家当然知道交互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的都是想让“用户”可以更自然、更高效的使用产品。
我们看到过很多交互设计的准则,2024年我也在闲暇时间将《交互设计精髓4》这个大部头看了个遍。说到交互设计准则,下面这些想必大部分产品经理、UI/UX/UED都很熟悉:
1. 以用户为中心
了解用户需求:在设计前,需要通过用户调研、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使用场景。
用户测试: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进行用户测试,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适应用户习惯:遵循用户已有的操作习惯,避免引入过于复杂的交互方式。
2. 简洁性
简洁的界面:避免过多的元素堆积,保持界面的清晰和简洁,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需要的功能。
简洁的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步骤,让用户能够以最少的操作完成目标任务。
避免冗余信息:去除无关紧要的信息,避免干扰用户。
3. 一致性
视觉一致性:在颜色、字体、按钮样式、图标等方面保持一致,让用户能够快速识别和理解。
操作一致性:相似的功能应该有相似的操作方式,避免让用户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中重新学习操作方法。
语言一致性:在文案中使用统一的术语和表达方式,避免混淆。
4. 反馈及时性
操作反馈:用户进行操作后,系统应立即给予反馈,例如按钮点击后的状态变化、加载动画等。
错误提示:当用户操作出错时,提供清晰、友好的错误提示,并给出解决方案。
成功提示:对于用户完成的操作,如提交表单、保存设置等,给予明确的成功提示。
5. 灵活性与容错性
灵活的操作方式:提供多种操作路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支持鼠标操作和键盘快捷键。
撤销和重做功能:允许用户撤销错误操作,减少用户的焦虑感。
智能提示:在用户输入或操作时,提供智能提示,帮助用户更快完成任务。
6. 易学性
新手引导:对于新用户,提供清晰的引导教程或提示,帮助用户快速上手。
逐步引导:对于复杂的功能,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避免用户一次性面对过多信息。
隐藏高级功能:将高级功能隐藏在更深层次的菜单中,避免对新手用户造成干扰。
7. 可访问性
无障碍设计:确保软件对残障人士友好,例如支持屏幕阅读器、提供高对比度模式等。
多语言支持:如果软件面向多语言用户,提供多语言界面和内容支持。
响应式设计:确保软件在不同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上都能良好运行,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8. 效率与性能
快速响应:确保软件的响应时间尽可能短,避免让用户长时间等待。
减少等待时间:对于不可避免的等待,提供进度条或加载动画,让用户知道系统正在处理。
优化操作流程: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功能设计,让用户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9. 情感化设计
友好界面:通过友好的语言、可爱的图标等元素,让用户感到愉悦。
个性化体验: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置,如主题、布局等。
情感反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用户情感化的反馈,例如在用户完成任务后给予鼓励。
10. 安全性
数据保护: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避免数据泄露。
隐私保护:尊重用户隐私,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的使用方式,并提供隐私设置选项。
安全提示:在涉及敏感操作时,如登录、支付等,提供安全提示和验证机制。
二、尝试用“临场感”对待你的用户
上面都是通常的参考原则,它们更像是生硬的边界线,确保了我们产品的下限和基础。我们根据准则做出来的设计,会告诉用户怎么做,如何step by step地达到最终的目标。在b端企业产品中,非常常见这种做法,甚至被一些产品团队定义为高效、明智的产品设计,但它一定是没有感情、缺乏温度的设计。
来到一个对话语境里面,没有自我介绍、没有背景铺设,就像把你带到一个车间,没有任何对话,直接给你一个扳手,指着一个车床上的螺丝,而后又指着车床按钮让你按下去。你(一脸懵逼状)不知道来到这里要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对你有什么价值?
这里缺乏的就是“临场感”,也有人叫做“产品叙事”,临场感是我自己在产品工作里面经常和开发以及测试同事会使用的一种描述,要让用户能够代入,对比起来那些天花乱坠的描述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巨大的信息可以通过你的各个感官迅速内化、理解。用当下流行话说就是,一秒钟硬控用户。
有了上面的思考,那在产品实现里面我们不难得知,最low的交互引导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弹窗,背后净是:你想让用户这么做、你想让用户完全托管如何做。
其实让用户进入临场状态,是一件很快的事情,用户迅速的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颜色、重点强调区域、甚至是字体大小、按钮大小,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动画,进入到语境里面,这个语境是用户自己构建的。
提供什么信息,如果构建,就像手里拿着一手扑克牌,怎么排布,才让别人认为你很弱、你很强,就是产品经理的功底考验。基于用户需求和场景,产品构建了充足的要素和预决策。这个部分关联参考之前的分享 《产品分享|设计中请求原谅,而不是请求许可》,可以清楚的了解请求原谅和许可之间的区别。
1)构建完整的图谱
作为设计者想象用户就像游客到达这片领地,游客最关注的信息会是什么(这是哪里?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到这里搞事情?如何搞事情?),提供清晰的路标指引,构建游客的临场感。
2)信息的呈现,需要设计
大片的文字一定没有用户愿意看,我的个人习惯是提示类、陈述说明类会控制在20字以内,根据控件形式一定不超过2行,如果必须交代必要背景的,也要控制在100字以内,一定不会主动大段呈现给用户,一定是用户被概要信息吸引产生疑问主动探索,然后展开了一段文字。即便如此,这些文字里面,也会采用颜色、加粗以及一些符号进行关键性信息的标注。
3)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风气
碎片化的信息环境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你的用户很可能也已经brain rot了),能有耐心看完20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是对于代入感、临场感、沉浸感却是现代人普遍的向往,这就要求临场感的构建需要有对话感、有节奏、有技巧的将用户/使用者引导进入到特定的“场”,也就是用户自己内化形成的理解语境。
这里会区分信息的主次、加入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小到一个形象的图标,大到一幅精心绘制的数据可视化图形。
上面的逻辑不只是用户产品方案设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功能模块。同样的,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每个人都愿意兜售自己的想法,却容易忽略观众/听众的“临场感”。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该领域陌生的用户、陌生的观众,想一想该如何做好一段美妙的叙事,让别人真正的身临其境。这时候,我们不再受各种设计准则的束缚,准则反倒成为一种自由设计的源泉。
作者:Kris_3zzz股票里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