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股票配资平台 1974年,李嘉诚拿出2700万美元买下华人行
超1分就无效被剔除、399家超过90%比例的询价对象统一报价、为投价报告下限(11.24元/股)的22.15%、募资额不足去年全年净利润、12.83倍的市盈率远低于23倍上限、发行价格对应市值约为10.04亿……浙江股票配资平台
上面这张合影拍摄于1974年。
在香港商业史上,这张合影绝对称得上是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它见证了历史传承,意义重大。
1974年,李嘉诚浙江股票配资平台以大约2700万美元(2694.9万美元)从香港两大百年望族的手中收购中环华人行,成为二战后崛起的华商中第一位在中环拥有大厦的人。
与李嘉诚做交易的这两大百年望族,分别是李佩材家族和冯平山家族。
李佩材出生于1863年,南和行合伙人,其家族是东亚银行创办人,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李佩材的子孙中有十数人都成为了广州、香港政坛、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李佩材家族与何东家族、罗文锦家族、周寿臣家族被公认为香港开埠早期的四大家族。
冯平山家族,活跃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其家族的兆丰行曾是广东最大的海味代理行,家族中人在政坛、文化界也颇有建树,是颇为显赫的华人望族之一。
这张合影中,前排右二为李嘉诚,前排左一为李佩材之孙李福树,前排左二为冯平山之子冯秉芬,后排左五为一代股坛教父李福兆(李佩材之孙),后排左一为李国宝(李福树之子),后排左六为联交所前主席李业广。
这笔大约2700万美元的华人行交易,见证了港英时代的新老华商交替。
二战后崛起的“新贵”李嘉诚与老牌华商之间完成了历史传承,保证了在英殖时期华资力量的接续。
01
—
华人行的由来
华人行(Chinese Building),听这名字便知其地位。
那么,华人行何以得名“华人行”?
香港开埠初期实行“华洋分治”,维多利亚城中环是洋人的地盘。
英殖民时代的香港,在由洋行控制的香港心脏地带“中环”,当时的华人公司能在这里租场地办公都算是一种扬眉吐气。
1922年,香港邮政总局和香港法院的旧址拍卖,在英属香港的华人们,把握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每平方英尺50港币的价钱,买下了这块地。1924年,这块地上建起了中环第一座由华人投资的大楼。
然而,洋人自诩高人一等,不屑与华人同楼聚集,于是这栋楼便只有华人租客,故而得名“华人行”。
后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无数的华人从华人行发迹,由华人创办的首家交易所“远东交易所”亦是在此诞生。
华人行在香港,堪称是华商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02
—
李嘉诚技压群雄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有“华资五虎将”这一说法,至于这五虎将是哪五家,通常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合和实业、大昌集团、新鸿基地产、长江实业、恒隆集团这五家,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合和实业、新鸿基地产、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隆集团。
事实上,当时有实力的华资财团远不止这五六家,华懋、嘉年、南丰、益大、鹰君等诸多强势财团数不胜数,而他们之中的每一家都对“华人行”这一中环贵重物业虎视眈眈。
最终,李嘉诚找准时机,在“73年大股灾”(港股史上最大股灾)之后出手,非但其他华资财团不敢贸然出手,连英资置地公司也因为刚收购周锡年爵士的牛奶公司耗尽了现金,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李嘉诚以大约27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华人行。
1974年,李嘉诚成为二战后崛起的华商中首位在香港中环拥有大厦的人,全港各界都为之一惊。
由于“华人行”在英殖民时代极具象征性的历史和地位,经此一役,李嘉诚已稳居华人商界武林盟主的地位。
1978年,重建后的华人行落成,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搬入华人行并以此为总部,无数华商都羡慕之至。
李嘉诚,在华人行大厦办公长达21年之久,直至1999年搬往长江集团中心。
李嘉诚冯平山香港华人李佩材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